在解剖學和病理學上,舌頭分別由前部份的「舌體」及後部份的「舌根」組成,前後比例為三份之二及三份之一。舌體位於口腔中,而舌癌是最常見的口腔癌。舌體因有豐富的淋巴供應,因而舌癌轉移至頸淋巴的機率較高(約三至四成)。還有,舌體中線有一片隔膜分隔兩側的淋巴系統,所以舌體癌轉移主要會在同側頸發生。另外,舌根位於口咽內,而舌根癌屬口咽癌的一種,約佔三份之一。舌根也有豐富的淋巴供應,因此導致頸淋巴轉移的機會十分高。因為它沒有中線隔膜分開兩側,所以頸淋巴轉移常見在頸兩側同時發生。
一般而言,吸煙、嗜酒、進食檳榔、輻射等是舌癌的高危因素,患者以男性居多,而白斑病是引致舌癌的一種主因,其成因包括吸煙、嗜酒、梅毒或舌上同一位置被重覆咬傷所引致,病人的舌上會出現一片不能脫落的灰白薄膜,因此稱之為白斑病。
舌癌多發病於舌的兩側邊緣,其次是舌背、舌底、舌尖及舌根。外觀上舌癌可表現為外生型、潰瘍型和侵潤型(即表面無突起或潰瘍)三種。舌癌(舌體及舌根)多數為鱗形細胞癌,跟吸煙嗜酒有關,而舌根部份則有機會出現淋巴癌及唾液腺。
患上舌癌的早期病徵,是持續不癒的潰瘍或俗稱「痱滋」,其次是腫塊或持續白斑等。因舌根位置看不見,一般難以在早期發現。可是,當癌症入侵至舌肌肉或舌神經線時,患者的舌頭會出現腫痛,甚至會神經反射至耳痛或頸痛。若深部舌肌肉及神經線明顯被入侵時,更會影響舌活動及不對稱的情況,甚至舌頭伸出時固定,令說話、進食及吞咽困難。
要診斷舌癌,必須在懷疑部位抽取組織作活檢檢查。舌前的三分之二舌體比較表面,可以局部麻醉進行活檢檢查。倘若是後三分一的舌根,因此部位難以看見,抽取組織時有機會因流血而影響氣道,所以需要全身麻醉下進行。
若證實患上舌癌,病人便需進行其他檢查(例如磁力共振)以確定癌症在原位的大小、入侵程度及頸淋巴轉移至其他身體部分的可能性。如果在頸淋巴轉移診斷上有懷疑,可再加超聲波和在懷疑的淋巴結作細胞針刺檢查。如屬晚期患者,治療前可能需利用正電子掃描以證實沒有遠處擴散的情況,以便作原位及頸淋巴的治療方案。
治療需要考慮病人舌癌的大小、原位入侵程度、同側或兩側頸淋巴轉移等情況、病人年齡及他的整體身體狀況。一般來說,早期舌癌以手術切除效果最佳。舌原位需要接受廣泛性部分舌切除手術,同時需要進行頸淋巴切除術才能確保把癌細胞清除。若手術後舌組織剩下三分之二,傷口便可直接縫合,這對於長期說話及吞嚥影響有限。相反,若舌組織剩下少於三分之一便需進行組織重建,否則對病人的說話及吞嚥能力造成很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較多病人選擇游離皮瓣重建,其中一個例子是採用大脾外側的皮膚,稱此為「股前外側皮瓣」,因術後無論在功能性和效果都較佳,可是游離皮瓣重建要求的技術較高,需要在病人頸部找出健康的血管供應作縫合,才可以保證遊離皮屑的生存率。如病人的年紀較大或整體身體健康不太好,便需考慮胸口肌肉重建術,因此手術不需要血管縫合,但在功能上效果較差,病人的胸口會留下較大的傷口。
此文章於12/9/2016及26/9/2016在信報刊登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