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鼻敏感在本港是非常普遍的疾病,約有三至四成的青年及中年人曾患有此症。
鼻敏感又名「過敏性鼻炎」,主要是由於接觸致敏原後產生的過敏反應及鼻炎病徵的疾病,而導致過敏的致敏原因人而異,本港大部分患者都是對塵蟎有過敏反應,少數患者則對花粉或小動物產生過敏反應。
患上過敏性鼻炎的病徵包括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痕癢及鼻水倒流。由於病徵與一般的傷風感冒及鼻竇炎十分相似,有時病人亦難以分辨,但我們可從以下角度細心分辨出來。
首先,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會持續打噴嚏和鼻子痕癢,甚至會出現眼睛痕癢及流眼水等情況。症狀持續的時間會較久,通常以數月或年來計算。而患上傷風感冒,
患者會喉嚨痛、咳嗽和積聚痰液,偶爾有發燒、肌肉酸痛及關節痛等情況。病人一般會於數天至兩星期內康復。
至於鼻竇炎,患者的鼻涕會比較黏稠、帶黃綠色的鼻膿及嚴重鼻涕倒流,有時更會誘發頭痛、面部疼痛、發燒或影響嗅覺等。
除了觀察表面症狀外,亦可透過內窺鏡或電腦掃描檢查準確地分辨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此外,若懷疑患上過敏性鼻炎,可進行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或抽血作血清測試找出致敏原,及確定身體是否對致敏原釋放特定免疫球蛋白E(Serum
Specific IgE)抗體 (當抗體在若干細胞表面遇上致敏原時,會釋放如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致流鼻水、哮喘、蕁麻疹等症狀)。
若檢查結果顯示過敏原是塵蟎,患者便可盡量避免環境中過敏原的刺激。例如在清潔家居時戴上口罩,並移走容易積藏的物件。另外,患者亦應保持睡房及床褥應清潔,避免使用毛毯、羊毛及羽毛質料的枕具,並以棉質代替。或在床褥及被褥上加上防塵蟎保護墊,以防止接觸塵蟎的機會。
其實,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病人也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得到醫治。藥物方面,最常見是口服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組織胺是過敏性鼻炎反應產生的主要成份,它會導致病人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和鼻子痕癢。而抗組織胺則是阻止組織胺對身體作出反應。抗組織胺主要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前者需每天服用三次,藥物效力較短而且會引起睡意。而後者需每日服用一次,其效力較長及較少引起睡意。
此外,第二類藥物為類固醇噴鼻劑,它能有效地舒緩所有過敏性鼻炎的病徵,其效力較抗組織胺強,但需長期服用才效果顯著。而新一代的類固醇噴劑已較少出現副作用,因此適合長期使用。此外,坊間亦有非類固醇的噴鼻劑(俗稱:減充血劑,Nasal
Decongestant),它能有效地減少鼻膜腫脹和舒緩鼻塞,但其他病徵(如流鼻水和打噴嚏)卻未能加以改善。而且不宜長期使用,因會讓鼻膜造成依賴反應。
另外,白三烯阻斷劑(Leukotriene Inhibitor)也是近年常被討論的抗敏感藥物,醫學證據顯示此藥劑對醫治哮喘非常有效。而在治療鼻敏感上,則需長期與抗組織劑同時服用,才能效果顯著。最後,使用鹽水清洗鼻腔亦是一種非藥性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它能夠沖洗鼻腔中的敏感原,令鼻膜更加健康。
除藥物治療外,患者亦可進行手術以舒緩鼻塞情況,方法是將鼻下甲骨切除或利用射頻方法使鼻膜縮窄,從而増加鼻道暢通。若鼻中間骨有偏歪,亦可進行鼻中間骨矯正手術以改善鼻塞情況。
最後一項療法名為「脫敏治療法」(Immunotherapy)。此療法主要是透過改變免疫力,讓病人減少對敏感原的反應。治療前,病人需接受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或抽血作血清測試,找出導致敏感反應的敏感原,及後每天服用與敏感原相似的藥物(濃度開始由低至高),從而讓病人的免疫力作出改變。在日子慮積下,患者對過敏原的敏感反應及對藥物的需要性會持續地減少。此療程時間較長,一般要三年或以上及需跟隨醫生的處方才可進行。
此文章於14/12/2015及28/12/2015在信報刊登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