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咽喉炎的治療方案

咽喉炎(Pharyngitis)分為急性(Acute) 及慢性(Chronic)兩種,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急性咽喉炎最明顯的病徵是喉嚨紅疼,一般的口腔檢查已能被發現。其餘病徵包括發燒及頸部淋巴腫脹。因大部分的急性咽喉炎是由感染病毒引起,因此醫生不一定處方抗生素作治療。病人只需多休息、多喝水及服食止痛藥(如有需要),一般可在七天內痊癒。

如喉嚨紅疼及發燒的情況非常嚴重或持續數天仍未見改善,這可能是患上細菌感染的急性咽喉炎,這時便需服用盤尼西林(Penicillin)類別的抗生素。如喉嚨腫痛集中於喉嚨兩側及吞嚥困難,則可能患上急性扁桃腺炎(Acute Tonsillitis)。若證實患上此症,一般需服用抗生素,如病人出現嚴重進食困難或缺水現象,便需入院作鹽水點滴治療。

另外,有一種較罕見的嚴重情况稱為急性會厭炎(Acute Epiglottitis),意指下喉咽前方喉部(Larynx)的會厭(Epiglottis)發炎,患者會因而喉嚨劇痛、吞嚥困難,聲沙及呼吸困難,而且病情會在一兩天內急轉直下,因氣道阻塞而導致使生命受到威脅。若不幸遇到此情況,需立即求醫。醫生會利用軟喉內窺鏡作出診斷,注射抗生素及類固醇作治療,嚴重者更需進行氣管插管治療。

慢性咽喉炎的診斷較急性的難,因患者的喉嚨痛和紅疼情況較輕微。此外,患者可能會出現讓咽喉受刺激的疾病(如鼻敏感或鼻竇炎)病徵,例如鼻水倒流及胃酸倒流,而透過軟喉內窺鏡可以診斷是否有上述情況。治療方面,日常生活要減少咽喉受到刺激,如戒煙、戒酒、戒酸辣刺激等食物。另外需處理可能引致慢性咽喉炎的疾病,如鼻敏感、鼻竇炎及胃酸倒流。如喉嚨痛長期集中在喉嚨兩側,可能是患上慢性扁桃腺炎 (Chronic Tonsillitis),透過扁桃體切除手術可舒緩患者的不適。

最後要注意的是,如出現長期(數個星期至數個月)咽喉不適,甚至有聲沙及吞嚥困難的問題,應及早求診,作全面的身體檢查,因為上呼吸道腫瘤,如口咽癌,下喉咽癌及喉癌,其病徵和慢性咽喉炎十分相似。

此文章於23/5/2016在刊登

什麼是咽喉炎

咽喉(Pharynx)是由鼻腔連接至食道的通道,亦是呼吸系統和進食系統的交接點。它亦位於不同位置的後方,包括鼻腔、口腔及喉部聲帶,分別稱為鼻咽(Nasopharynx)、口咽(Oropharynx)及下喉咽(Hypopharynx)。咽喉的表面佈滿了很多微粒狀的淋巴組織,而口腔兩側的扁桃腺,則屬另一類別的淋巴組織。這些淋巴組織是作為上呼吸系統免疫功能的一部分。

咽喉炎(Pharyngitis)是指喉嚨發炎的意思,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咽喉炎(Acute Pharyngitis)的常見成因是感染病毒(如鼻病毒或冠狀病毒)引致,部分案例則由細菌(如甲型鏈球)引致。冬季是急性咽喉炎的活躍期,當中以兒童患者較多。

慢性咽喉炎(Chronic Pharyngitis)是咽喉受到刺激後,淋巴組織作出炎症的反應。咽喉受到刺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吸煙、過量飲酒,鼻腔或鼻竇的疾病(如鼻敏感、鼻竇炎而導致鼻水倒流)引致。此外,胃酸倒流亦是常見原因之一。當然,經常受到灰塵或空氣污染的環境影響也會讓咽喉受到刺激,從而引發慢性咽喉炎,此情況以成年患者較多。

急性咽喉炎的主要病徵包括喉嚨疼痛、咳嗽、發燒,發冷及頭痛。另外,頸部淋巴腺體亦可能因而感到疼痛及脹大。一般病毒引致的咽喉炎,不需服用抗生素也可在三至七天內痊癒。然而,如成因是由細菌引致,喉嚨疼痛及發燒的程度會相對嚴重,甚至有機會出現吞嚥困難。若細菌發炎集中在扁桃腺體上,便會導致扁桃腺非常紅腫,這情況稱為急性扁桃腺發炎(Acute Tonsillitis)。這情況下,喉嚨痛會集中在口腔兩側,導致吞嚥困難及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情況。可幸的是,在抗生素及接受適當的治療下,一般細菌引致的急性咽喉炎或急性扁桃腺發炎均可在兩個星期內康復。

而慢性咽喉炎的病徵亦會出現喉嚨疼痛,但程度較輕微及不會發燒。然而,患病時間會較長,會持續數個星期至數年不等,因此,患者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此外,患病期間可能會出現咽喉受到刺激的病徵,如鼻水倒流及胃酸倒流的現象。

此文章於9/5/2015在刊登

普遍的疾病 - 鼻敏感

據統計,鼻敏感在本港是非常普遍的疾病,約有三至四成的青年及中年人曾患有此症。

鼻敏感又名「過敏性鼻炎」,主要是由於接觸致敏原後產生的過敏反應及鼻炎病徵的疾病,而導致過敏的致敏原因人而異,本港大部分患者都是對塵蟎有過敏反應,少數患者則對花粉或小動物產生過敏反應。

患上過敏性鼻炎的病徵包括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痕癢及鼻水倒流。由於病徵與一般的傷風感冒及鼻竇炎十分相似,有時病人亦難以分辨,但我們可從以下角度細心分辨出來。

首先,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會持續打噴嚏和鼻子痕癢,甚至會出現眼睛痕癢及流眼水等情況。症狀持續的時間會較久,通常以數月或年來計算。而患上傷風感冒, 患者會喉嚨痛、咳嗽和積聚痰液,偶爾有發燒、肌肉酸痛及關節痛等情況。病人一般會於數天至兩星期內康復。
至於鼻竇炎,患者的鼻涕會比較黏稠、帶黃綠色的鼻膿及嚴重鼻涕倒流,有時更會誘發頭痛、面部疼痛、發燒或影響嗅覺等。

除了觀察表面症狀外,亦可透過內窺鏡或電腦掃描檢查準確地分辨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此外,若懷疑患上過敏性鼻炎,可進行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或抽血作血清測試找出致敏原,及確定身體是否對致敏原釋放特定免疫球蛋白E(Serum Specific IgE)抗體 (當抗體在若干細胞表面遇上致敏原時,會釋放如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致流鼻水、哮喘、蕁麻疹等症狀)

若檢查結果顯示過敏原是塵蟎,患者便可盡量避免環境中過敏原的刺激。例如在清潔家居時戴上口罩,並移走容易積藏的物件。另外,患者亦應保持睡房及床褥應清潔,避免使用毛毯、羊毛及羽毛質料的枕具,並以棉質代替。或在床褥及被褥上加上防塵蟎保護墊,以防止接觸塵蟎的機會。

其實,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病人也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得到醫治藥物方面,最常見是口服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組織胺是過敏性鼻炎反應產生的主要成份,它會導致病人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和鼻子痕癢。而抗組織胺則是阻止組織胺對身體作出反應。抗組織胺主要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前者需每天服用三次,藥物效力較短而且會引起睡意。而後者需每日服用一次,其效力較長及較少引起睡意。

此外,第二類藥物為類固醇噴鼻劑,它能有效地舒緩所有過敏性鼻炎的病徵,其效力較抗組織胺強,但需長期服用才效果顯著。而新一代的類固醇噴劑已較少出現副作用,因此適合長期使用。此外,坊間亦有非類固醇的噴鼻劑(俗稱:減充血劑,Nasal Decongestant),它能有效地減少鼻膜腫脹和舒緩鼻塞,但其他病徵(如流鼻水和打噴嚏)卻未能加以改善。而且不宜長期使用,因會讓鼻膜造成依賴反應。

另外,白三烯阻斷劑(Leukotriene Inhibitor)也是近年常被討論的抗敏感藥物,醫學證據顯示此藥劑對醫治哮喘非常有效。而在治療鼻敏感上,則需長期與抗組織劑同時服用,才能效果顯著。最後,使用鹽水清洗鼻腔亦是一種非藥性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它能夠沖洗鼻腔中的敏感原,令鼻膜更加健康。

除藥物治療外,患者亦可進行手術以舒緩鼻塞情況,方法是將鼻下甲骨切除或利用射頻方法使鼻膜縮窄,從而増加鼻道暢通。若鼻中間骨有偏歪,亦可進行鼻中間骨矯正手術以改善鼻塞情況。

最後一項療法名為「脫敏治療法」(Immunotherapy)。此療法主要是透過改變免疫力,讓病人減少對敏感原的反應。治療前,病人需接受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或抽血作血清測試,找出導致敏感反應的敏感原,及後每天服用與敏感原相似的藥物(濃度開始由低至高),從而讓病人的免疫力作出改變。在日子慮積下,患者對過敏原的敏感反應及對藥物的需要性會持續地減少。此療程時間較長,一般要三年或以上及需跟隨醫生的處方才可進行。

此文章於14/12/2015及28/12/2015在刊登

淺談鼻竇炎

鼻竇是鼻腔旁邊及頭顱骨內的多處空間,位於前額內的空間稱為「額竇」,而面額內的上額骨中的空間名為「上頜竇」。另外,鼻樑骨後有很多細小空間,它們分別稱為「篩竇」及「蝶竇」。鼻竇的出入口全部與鼻腔相連,在正常情況下鼻竇的分泌物會引流到鼻腔中,然後再流到後面的鼻咽,經吞嚥到達腸胃。鼻竇的功能眾多,除了幫助暖化及濕潤由鼻孔吸入的空氣外,亦有助共鳴發出的聲音及減少頭顱的重量,幫助頭部移動。

鼻竇炎是泛旨鼻竇黏膜有發炎情況,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鼻竇炎兩大類。其分別在於病徵持續期長與短,通常以三個月為分界線,若持續時間少於三個月屬於急性,而多於三個月以上則為慢性。此分類法基於兩者的病因、病徵、治療的方法及治療的效果都有所不同。

急性鼻竇炎成因大多由感冒引起。當上呼吸道受到感染時,鼻膜會出現腫脹。此時,有可能導致鼻竇出口阻塞,影響鼻竇暢通,令鼻竇內的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再加上細菌侵入,引發鼻竇炎。其次是因分隔兩邊鼻腔的鼻中隔骨偏斜到其中一方,使鼻竇出口阻塞,引致上述情況。

此外,因蛀牙而導致急性鼻竇炎亦是一個經常被遺忘的病因。事實上,牙齒(特別是大牙的牙根跟上頜竇的底部非常接近,甚至有些人天生的牙根已輕微伸延至鼻竇內。因此,若有蛀牙或細菌感染時,很大機會會擴散至上頜竇,引致急性鼻竇炎。還有,急性鼻竇炎通常是單邊鼻竇受到影響,患者會單邊鼻塞,鼻涕量多、鼻水倒流及輕微流鼻血情況。另外,不同鼻竇發炎其疼痛的位置亦不同,如上頜竇發炎,臉頰會出現痛楚;而額竇發炎則會出現額頭痛。

至於慢性鼻竇炎通常是兩邊同時受到影響,患者出現兩邊鼻塞、流鼻涕及味覺可能受到影響,但一般情況下,嚴重性較急性為低,因此病人通常會維持一段不適的時間才去求診。目前為止,慢性鼻竇炎的主因仍未確定,但有多份醫學研究顯示,慢性鼻竇炎跟鼻腔內局部性敏感反應有關。

診斷鼻竇炎的首要條件是病徵吻合,包括鼻塞、帶黃綠色的鼻膿及鼻涕倒流。其次可分別透過內窺鏡檢查,確定鼻竇出口有否鼻膿流出,亦可利用X光或電腦掃描檢查鼻竇內是否裝滿了骯髒的鼻涕或鼻膿的現象。

治療鼻竇炎主要視乎是急性還是慢性鼻竇炎。前者的治療方法是服用抗生素及利用鼻滴藥水讓鼻膜收窄,從而幫助鼻竇暢通。病人亦可自用鹽水洗鼻,此舉可幫助沖洗發炎鼻膿及幫助暢通鼻竇,大部分急性鼻竇炎患者都可透過上述方法改善情況。另外,亦要注意牙齒 (由其是上顎的大牙) 是否有蛀牙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找牙科醫生處理。若蛀牙是導致急性鼻竇炎的主因,拔除蛀牙大多可以根治鼻竇炎。

如果透過藥物治療及拔除蛀牙,情況都未有改善,患者便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做法簡單,只需利用一條金屬管,由鼻腔直接插進上頜竇,藉此直接沖洗上頜竇及暢通鼻竇的出口。若情況仍未能改善,便要考慮直接用內窺鏡技術打開所有發炎鼻竇的出口,此手術稱為「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切除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大部分患者都因此手術治療得以痊癒,復發機會也偏低。

慢性鼻竇炎的主因與局部鼻腔敏感有關,所以藥物治療的方向與治療鼻敏感相若,包括利用噴鼻類固醇、服用「抗組胺劑」及患者用自用鹽水洗鼻。

這類治療的目的是舒緩病人的病徵,但難以完全根治,如果效果不如理想,病人可以直接考慮「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切除術」,但術後仍需長期使用鼻敏感藥以減低復發的機會。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切除術」是一項微創手術,利用內窺鏡及不同角度及功能的儀器,切除或打通發炎的鼻竇。因各個鼻竇的結構、鼻竇與鼻竇間的排列及鼻竇數目的多寡各有不同,所以一般在手術前,病人都需要進行電腦掃描,以明確了解多個鼻竇之間的關係,在手術中幫助找出正確發炎的鼻竇,以便將之切除或出口打通。此外,眼球及顱底都是鼻竇鄰近重要的器官及組織,所以作此類內窺鏡鼻竇切除手術的醫生需要接受足夠的訓練,才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切除或打通所有受影響的鼻竇,幫助病人康復。

此文章於5/10/2015及19/10/2016在刊登